關於外語學習

昨天的與外國人交談的挫折,讓我對於國外外語教育與台灣的外語教育差距感到擔心,雖然我的英文不算好,但是研究所的訓練也逼迫我念了很多的「洋文」,在政大的校園裡面,到處都是外國學生,會給人一種外國學生都很認真學中文的感覺,不過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我覺得我的觀念可能有錯誤的地方。

當英文很方便使用的時候,本來就用英文的國家很容易以自己的語言作為中心,這篇關於美國FBI探員外語能力缺乏的文章,剛好給我另一方面的思考,也希望在全球華語熱的同時,使用繁體中文的我們不要驕傲自滿,能多學習一種語言,我們的世界就多開了一扇窗,可以提供我們更遠的視野。


反恐戰將FBI打入語言人才的困境


encarta.msn.com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不得不面臨如此尷尬的局面:中東的恐怖主義者攻擊美國五年之後,美國這個重要的情報機構中卻只有33個探員對阿拉伯語略知一二, 其中還不乏在相關語言能力測試中得了個“鴨蛋”的人。要知道,FBI目前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監控和打擊以阿拉伯語為主要交流語言的恐怖分子。更讓人瞠目結 舌的是,這33名“珍稀”的語言人才還占不到整個FBI一萬兩千名探員的1%,並且沒有一個人在專門負責調查偵辦國際恐怖主義的部門工作。

“FBI無法吸引阿拉伯語探員是個嚴重的問題,會傷害整個機構與美國移民社區的關係,使情報機構從極端組織中搜集資料愈加艱難,”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安全研究專案的副教授丹尼爾·白門(Daniel Byman)由此感歎道。

最近發佈的一項研究發現,科羅拉多監獄看押的三名恐怖分子居然能向外國的極端主義者發送了90多封信而沒有人過問。原因是該監獄沒有一個阿拉伯語夠好的翻譯,因此他們根本不知道這些犯人們到底在幹什麼。

FBI自己也不得不承認:他們在為缺乏中東和南亞語言人才而頭大。雖然FBI的工作重點是打擊這個地區的恐怖主義,但是他們卻很難吸引到 擅長阿拉伯語、烏爾都語(Urdo,巴基斯坦的官方語言)和波斯語(Persian,伊朗的主要語言)等語言的雇員。中央情報局(CIA)和其他美國政府 的情報機關也面臨著同樣的挑戰。

造成這種窘境的原因之一是,局內的兩個國際恐怖主義運作小組(International Terrorism Operations Sections ,ITOS)均不要求探員懂阿拉伯語,雖然這兩個小組的主要任務就是協調對所有的外國恐怖主義組織的調查。ITOS中只有四個探員知道一點阿拉伯語,但是 沒有一個人的阿拉伯語語言能力能達到初級以上水準。

FBI的官員們說,在ITOS小組工作懂不懂阿拉伯語或其他語言並不重要,因為探員們主要依靠由FBI的語言學家們翻譯好的檔或訪問記錄進行工作。無論是對美國國內還是海外工作的探員而言,FBI的官員們都說,只要調查需要,翻譯們總是隨時候命,通常是24小時待命的。

但是在白門這樣的安全事務專家的眼中,“只要有新的移民社區出現,他們(FBI)就需要這些語言能力,無論是越南語、巴基斯坦語還是阿拉伯語。這通常會給予你額外的文化知識和敏感度,讓你能分辨語言中的微小差別,這其實就是FBI日常調查工作的全部了。”

FBI語言服務部主管瑪格麗特·古樂塔(Margaret Gulotta)分析說,還有幾個硬性因素限制了外語人才的加盟。比如,要成為FBI的特工,首先你要是美國公民,然後還要對你進行背景調查。如果你有什麼親戚或是朋友住在國外,那麼你入選的機會就會更小。

“如果你在外國沒有什麼親屬聯繫,那麼你通過安全調查的機會就會更大,但是如果你想和外國人有更多聯繫的話,那麼你一定不願意切斷這些關係,”白門道出了其中的矛盾。

其實,9·11事件後,FBI在增加阿拉伯語和其他語種的翻譯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進步。阿拉伯語譯員的數量從2001年的70人增加到 2006年7月的269人,足足增加了將近300%,而機構中整個語言學家的隊伍增加了將近一倍。目前,局裏有1400多名探員至少會一門簡單的外語。其 中有將近900人說西班牙語,其他的語種人才還包括俄語、波斯語、越南語、日語、韓語、漢語和粵語。古樂塔說,在2005年財政年度,有1600名探員上 了語言課,進行了充電。

另外,布希政府在2006年早些時候開始了一項“國家安全語言倡議(National Security Language Initiative)”,旨在鼓勵美國的學校能多開一些“重點”語言的培訓課程。布希政府認為,這些項目的缺乏傷害了美國的“國家安全、外交、執法和情 報搜集”。

然而,要解決語言人才的缺乏並非易事,更不是短期內就能完成的。美國的學校中不重視外語教育,美國社會從整體上也不獎勵或重視擁有多種 語言能力的人。專家們說,直到公眾意識到,美國政府、FBI、CIA這樣的機構對語言人才的投入不夠,FBI恐怕一直要為這個問題頭疼下去。

李焰 ,《華盛頓觀察》週刊 2006年第38期,10/18/2006

發佈留言